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风云人物

开国将帅,10位开国将帅忆评林彪言论集锦,全面客观

先来看下毛泽东和李先念对林彪的总体评价,开开胃。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对学员们发表演讲时,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全国只要有500个林彪,就能打败日本”;“林彪是无与伦比的常胜元帅。在1949年以前,林彪对于中国革命是功大于过。”[1]李先念的评价则短小精干:“少年怀党、青年研战、中年主军、晚年叛国。”(“九一三事件”之后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)

下面上主菜,来看看开国将帅们对林彪的具体评价,吃个饱:

1.聂荣臻(元帅)

“(长征中的南丰之战)敌机开始扔炸弹,一颗炸弹在附近爆炸,气浪把林彪掀到山坡下,他爬起来,拍拍身上的土,又走上山,继续指挥战斗”;“那时候我觉得他比较纯洁一点,没有什么世故,打仗还肯动脑筋。”[2]

10位开国将帅忆评林彪言论集锦,全面客观林彪(左)与聂荣臻在缴获的飞机前合影(图注)

2.罗荣桓(元帅)

“林彪打仗还可以,就是主持全面工作不一定很行,一是身体,最主要的是,林这个人喜欢搞小圈子,不能团结多数同志是他的弱点。” [3]

3.叶剑英(元帅)

“以林彪在军事上的成功,如果不是在家庭这个看似盘根末节的政治上犯错误,就会顺利越过70年障碍,那么被清洗打倒的就是总理、我、向前等将帅,然后在主席逝世后……”[4]

4.粟裕(大将)

“没有辽沈战役的胜利,我们也不敢下那样的决心(指决定打淮海战役 笔者注)。”[5]

10位开国将帅忆评林彪言论集锦,全面客观粟裕与林彪(图注)

5.黄克诚(大将)

“红军时期,毛主席和朱总司令手下有几个著名战将,一个是彭德怀,一个是林彪,一个是黄公略。成立红一军团后,红四军就由林彪指挥,战斗力最强,战功也最大。据我了解,林彪的确有指挥作战能力。在我们的军队中,他可以说是一员战将。”

“解放战争时期,1945年冬我们进军东北的部队是10万多人,经过三年,到1948年12月部队进关时是100多万人。带10万人进去,带100多万人回来,建立了东北那么大的解放区。当然这不是林彪一个人的功劳,这是整个东北局和东北部队指战员和东北人民的功劳,但是林彪是主要领导人,也不能抹煞这一点。”[6]

6.陈赓(大将)

“林彪挺聪明,会打仗,但太滑头,关内的仗打得热火朝天,可他林彪在东北没有什么大动作。”(1947年秋)[7]

7.杨成武(上将)

“军团长林彪教我怎样当师长。”[8]

8.陈士榘(上将)

“林彪确实是军事天才,是一个历史无法抹杀的,要载入世界军事史册的大军事家”;“他在打仗方面是个天才和鬼才”。[9]

10位开国将帅忆评林彪言论集锦,全面客观1936年在陕北保安红军大学,参加井冈山斗争的部分人:前排左起:罗荣桓、谭希林、陈光、杨立三、陈士榘、宋裕和、林彪;后排左一赵尔陆、第五人孙开楚、第六人毛泽东(图注)

9.萧克(上将)

“林彪是从见习排长逐级提拔起来的,平时注意训练,管理也严格,临阵有决心,而且灵活。他欣赏黄埔军校的一套,熟悉军校的教程和条令。我们打下龙岩,缴到国民党政府在1928年颁布的军队操典,他看,我也看。他对我说,这个操典好。选一部分由我刻蜡板(时在第1纵队总队长林彪麾下任连长),印发给大家。他把干部集合起来,自任连长操演,我感到林彪军事上行。”[10]

10.李天佑(上将)

“我们的林师长从来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。” [11]

林彪最有名的一句话是“我不要伤亡数字,只要塔山。”所以,最后再附上一位亲历该役的中将对林彪的评价——胡奇才:“在塔山战役中,林彪指挥的很正确、很及时、很具体,这是历史,也是事实。”[12]

引文出处:

[1] 舒云:《林彪画传》,香港,明镜出版社,2007年,第118页。

[2]《聂荣臻回忆录》,北京:解放军出版社,1986年,第176、846-873页。

[3] 何立波:《国有疑难可问谁——罗荣桓与毛泽东》,《文史精华》,2009年第2期,第10页。

[4] 《叶剑英副主席接受中央两报一刊要参记者答问》,1978年8月18日。

[5] 《粟裕战争回忆录》(pdf电子版),北京:解放军出版社,1986年,第273页。

[6] 舒云:《林彪画传》,香港,明镜出版社,2007年,第31页。舒云:《林彪画传》,香港,明镜出版社,2007年,第31页。

[7] 向守志:《一代军事天才风范永留人间——深切缅怀敬爱的好首长、老首长陈赓大将》,《陈赓大将纪念文集选编》,北京:人民出版社,2013年,第430页。

[8] 1936年12月,杨成武从红军大学毕业后,被安排到第1师当师长,他不太愿意,而是想干老本行当政委。林彪受毛泽东委托,找杨成武谈话,后者把这次谈话记录了下来,就是这个《林彪军团长教我怎样当师长》这个题目。

[9] 陈人康策划、口述,金灿、陈义凤著:《一紧随毛泽东: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》,北京:人民出版社,2007年,第99-100,109页。

[10] 舒云:《林彪画传》,香港,明镜出版社,2007年,第31页。

[11] 舒云:《林彪画传》,香港,明镜出版社,2007年,第90页。

[12] 胡奇才在“九一三事件”之后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。
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