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风云人物

李贽,李贽: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李贽的思想主张有哪些?李贽从当时到后世都是一位争议人物 为何对李贽的评价会有很大的分歧?

李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、文学家,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。李贽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,批判重农抑商,扬商贾功绩,倡导功利价值,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。李贽的一生充满着对传统和历史的重新考虑,这也是明朝后期社会思想变革的一个聚焦般的体现。

李贽: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李贽的思想主张有哪些?李贽从当时到后世都是一位争议人物 为何对李贽的评价会有很大的分歧?

李贽出生于福建泉州一个世代信仰回教的家庭。大概是因为家中宗教气氛的影响,李贽从年轻时候起,对于生死问题就有很深的关切,后来他广泛接触儒、佛、道三教人物,寻求解决人生和生死问题的方法。作为中国文化根基的三教,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彼此参照、渗透、融合,到了明代晚期,三教会通的趋势发展到了一个高峰,而李贽正是当时这种风气的代表人物之一。

在李贽看来,只要是有助于解决人生和生死问题的,不必管是来自哪一教,都不妨拿来用。这种想法代表了当时一部分人的观点。但另一部分人对此极力反对,他们认为儒、佛、道三教的宗旨有别,义理有界,不能混淆。后一部分人中有一代表人物叫耿定向,当时官位很高,势力也很大,他站在儒教本位的立场上批评李贽,认为他混淆儒佛之间的界限,作了不好的榜样,将导致人们蔑视礼法,败坏社会风俗。

李贽和耿定向都坚持己见,毫不妥协,为此引发了一场论争;他们周围的人也加入进来,形成两个阵营,争论不休。争论的结果呢?李贽一方在人数和气势方面占了上风,耿定向一方暂时没了声音。但十多年后,反对李贽的势力又高涨起来,一个官员以“敢倡乱道,惑世诬民”的罪名把李贽投入大牢。万历三十年,76岁的李贽在狱中割喉自杀。

李贽: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李贽的思想主张有哪些?李贽从当时到后世都是一位争议人物 为何对李贽的评价会有很大的分歧?

当时对立一方给李贽安加的罪名是离经叛道、道德败坏。其实李贽对孔子、释迦都极为推崇,其个人操守更是堪称高洁。这一点,当时论争双方心中都清楚。反对者所不满李贽的,主要在于其行为方式的不循常规。李贽剃发,穿僧服,却饮酒食肉,混迹世间;喜臧否人物、评论是非,出言又往往与成说、常识相左,这可在他存世的著作《焚书》、《藏书》和评点的通俗作品如《水浒传》、《西厢记》中看到。这些言行在当时很容易引起争议,恰巧李贽又是一个高调张扬、不喜隐藏的“意见领袖”,自然容易受到猜忌和迫害。

从更深层的原因来看,李贽的人生哲学欲打通出世与入世的界限,实践中则采用佛教禅宗扫落一切成见和世俗格套的方式破除执著。而且他比禅宗走得更远,禅宗祖师棒喝纵横,只限于在丛林寺院,对象是求道参禅者,与世俗礼法无涉;李贽则欲把这一套方法推扩开来,且不论听众对象,肆意宣扬。

他企图将一种激烈的破坏式的方法运用到世俗世界,这虽然对一部分人来说有振聋发聩的效果,却难以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和接受,并且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,这就不能不引起那些以维护世道人心为己任的人的不满,以至于引起当政者的警惕,担心这些行为和言论会引起价值观的混乱,破坏礼俗和社会秩序,这样一来,李贽最后的命运就几乎是注定的了。

李贽: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李贽的思想主张有哪些?李贽从当时到后世都是一位争议人物 为何对李贽的评价会有很大的分歧?

李贽在其代表作中提出的主要思想有:

1.在文学方面,李贽提出“童心说”。

2.在诗文写作风格方面,主张创作要“绝假还真”,主张“真心”,抒发己见,反对当时风行的“摹古”文风。

3.痛恨维护封建礼教的假道学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伪道士、伪君子。他指斥那些所谓的道学家们:名心太重,回护太多。“实多恶也,而专谈志仁无恶;实偏私所好也,而专谈泛爱博爱;实执定己见也,而专谈不可自是。”“及乎开口谈学,便说尔为自己,我为他人;尔为自私,我欲利他”,实际上都是“读书而求高第,居官而求尊显”,全是为自己打算,“无一厘为人谋者”。

如此口是心非,言行不一的伪君子,反倒不如“市井小夫”与“力田作者”实实在在,干啥说啥。他还进一步指斥道学家们是一群道貌岸然的假道学,“阳为道学,阴为富贵,被服儒雅,行若狗彘”。道学家满口仁义道德,实际上是借道学这块敲门砖,“以欺世获利”,为自己谋取高官利禄,他们“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,志在巨富”。

4.对统治阶级所极力推崇的孔孟之学也大加鞭挞。在《焚书·赞刘谐》及《续焚书》的《圣教小引》、《题孔子像于芝佛院》等文中,他以戏谑嘲讽的笔调贬低孔子。他认为孔子并非圣人,“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”。孔子没什么了不起的,“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,则千圣万贤之善,独不可取乎?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”。

人人都是圣人,又何必一定要去学孔子呢?这就把孔子从至高无上的圣人地位上拉下来了。如果一定要将孔子奉为偶像,言行举动都学孔子,那就是“丑妇之贱态”了。李贽否认儒家的正统地位,否定孔孟学说是“道冠古今”的“万世至论”,认为不能将其当做教条而随便套用。《六经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“乃道学之口实,假人之渊薮”。

李贽: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李贽的思想主张有哪些?李贽从当时到后世都是一位争议人物 为何对李贽的评价会有很大的分歧?

5.对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妇女,李贽给以深深的同情,他大声疾呼,为妇女鸣不平,反对歧视妇女。在《焚书·答以女人学道为短见书》中,李贽批判了男子之见尽长,女子之见尽短的说法。他说:“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。故谓人有男女则可,谓见有男女岂可乎?谓见有长短则可,谓男子之见尽长,女子之见尽短,又岂可乎?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,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,乐学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恋,则恐当世男子视之,皆当羞愧流汗,不敢出声矣。”

6.对封建统治者残酷压榨鱼肉人民的暴行,李贽加以无情揭露。他借汉宣城郡守封邵化虎食民的神话传说,指斥当权的官吏是“冠裳而吃人”的虎狼,“昔日虎伏草,今日虎坐衙。大则吞人畜,小不遗鱼虾”。在《焚书》中,他还借评点《水浒》,发泄对现实政治的强烈不满。

7.李贽希望封建统治阶级上层拯黎民于水火,探求一条益国利民的道路。希望“有一个半个怜才者”出现,使“大力大贤”的有才之士“得以效用,彼必杀身图报,不肯忘恩”。

8.李贽哲学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从唯物主义到主观唯心主义转化的过程。李贽主张宇宙的万物是由天地(最终是阴阳二气)所生,否定程朱理学理能生气、一能生二的客观唯心主义论断。李贽还认为,人们的道德、精神等现象存在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中,“穿衣吃饭,即人伦物理”,就是他提出的著名理论,这是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。

李贽信奉佛教和王阳明的心学,所以,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中心是主观唯心主义的。他认为“真心”、“童心”是最根本的概念,是万物的本源。自然界是“我妙明真心的一点物相”,没有“理”,没有物,世上一切物质和精神皆是只存在于“真心”之中。什么是“真心”呢?就是童心、初心,最初一念之本心,即不受外界影响的“我”的心。它们是主宰一切,产生诸相的本源,可称作“清净本源”,万事万物、山河大地就在一念之中,只是真心的显现物,是真心的因素和成分,如同水泡和大海中的海水的关系。这种观点,与陆王学派的“吾心便是宇宙,宇宙便是吾心”、禅宗的“万法尽在自心”是一脉相承的。

李贽: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李贽的思想主张有哪些?李贽从当时到后世都是一位争议人物 为何对李贽的评价会有很大的分歧?

9.李贽的认识论是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之上的先验论,主张渊源于佛性的“生知”说。《焚书·答周西岩》一文指出,“天下无一人不生知,无一物不生知,亦无一刻不生知。”“人人有生知,人人有佛性。”“人皆可以为圣”。李贽以“生知”说反对神化孔子,从认识能力、认识来源的角度来否定认识正确与否要以孔子为标准的传统思想,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,但以“人人生知”反对“圣人生知”说,其认识论方面的局限和缺陷是不可忽视的。

10.李贽的哲学思想中有不少朴素辩证法的思想。《续焚书·与陶石篑》中说:"善与恶对,犹阴与阳对,刚与柔对,男与女对,盖有两则有对。”他承认事物皆有两个方面,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事物内部的矛盾对立和相互转化。受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影响,《焚书》中表现的政治思想为“世无定时,我无定术”,“不蹈故袭,不践往迹”等发展变化的思想。

11.李贽大胆提出“天之立君,本以为民”的主张,表现出对专制皇权的不满,成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民本思想的先导。

12.反对历史保守主义主张“与世推移”的历史发展观。“夫是非之争也,如岁时行,昼夜更迭,不相一也。昨日是而今日非也,而可遽以定本行商法哉?”提出“于世推移,其道必尔”的主张。认为春秋替三代,战国代春秋都是一种正常的历史发展现象。

13.针对明王朝的腐败政治,李贽提出了“至道无为、至治无声、至教无言” 的政治理想。他认为人类社会之所以常常发生动乱,是统治者对社会生活干涉的结果。他理想的“至人之治” 则是“因乎人者也”,顺乎自然,顺乎世俗民情,即“因其政不易其俗,顺其性不拂其能”,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不干涉或少干涉。

李贽: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李贽的思想主张有哪些?李贽从当时到后世都是一位争议人物 为何对李贽的评价会有很大的分歧?

14.反对理学空谈,提倡功利主义。李贽揭露道学家的丑恶面目,指出他们都是伪君子,“名为山人,而心同商贾,口谈道德,而志在穿窬”,仁义道德不过是掩盖他们卑鄙龌龊的假面具,“本为富贵,而外矫词以为不愿,实欲托此以为荣身之梯,又兼采道德仁义之事以自盖”。

他不同意道学家宣传的“正其义不谋其利,明其道不计其功”的说法,认为人类的任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目的。董仲舒“正其义”、“明其道”的宣传,也是以功利为目的的。从功利的观点出发,李贽主张富国强兵。他批评理学家“高谈性命,清论玄微,把天下百姓痛痒置之不闻,反以说及理财为浊”的行为。他指出:“不言理财者,决不能平治天下”。

针对儒家把文武分途,儒者不懂武事的现象,他强调武事重要,认为“知兵之将,民之司命,国家安危之主”。他提倡耕战,认为“务农讲武,不可偏废”,说“盖有所生,则必有以养此生者,食也。有此身,则必有以卫此身者,兵也”。针对正统理学家的“存天理灭人欲”的命题,他提出“穿衣吃饭,即是人伦物理”的主张,认为“理”,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,对正统思想提出了挑战。

15.提倡人类平等。李贽认为,按照万物一体的原理,社会上根本不存在高下贵贱的区别。老百姓并不卑下,自有其值得尊贵的地方;侯王贵族并不高贵,也有其卑贱的地方。他说:“致一之理,庶人非下侯王非高,在庶人可言贵,在侯王可言贱”.

16.主张个性解放,思想自由。李贽终生为争取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而斗争。他蔑视传统权威,敢于批判权威。他自幼“便倔强难化,不信学,不信道,不信仙释”。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思想,不应盲目地随人俯仰。“士贵为己,务自适。如不自适而适人之道,虽伯夷叔齐同为淫僻。不知为己,惟务为人,虽尧舜同为尘垢豼糠”。

他认为要获得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,就必须打破孔孟之道及其变种宋明理学的垄断地位,冲破封建经典所设置的各种思想禁区。李贽把斗争的矛头首先指向孔丘,认为孔丘只是一个普通人,他的话并不都是千古不易之理,不能以他的是非为是非,每一个人都应该自为是非。为了打破孔丘提出的是非标准,李贽编写了《藏书》和《续藏书》,用自己的是非标准,重新评价了历史人物。

李贽: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李贽的思想主张有哪些?李贽从当时到后世都是一位争议人物 为何对李贽的评价会有很大的分歧?

晚明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,儒释道三教至此走向融合。李贽身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。他欲打通儒佛的界限,合世间、出世间为一体,代表了时代的潮流,符合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。但是,儒家讲究因材施教,佛教也讲对机说法,李贽却忽视了其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应用对象。从个人修行的角度来说,他还没有达到圆满超脱的境界;从文化发展的进程来看,他只是一位过渡性的人物—中国文化所追求的既有超越的目标又不碍世间秩序的理想途径,其实现尚有待于来者。 
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