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文史百科

吴王夫差剑,吴王夫差剑,的出处简介

吴王夫差剑为春秋末期吴王夫差(前495-前473在位)时制造的一系列青铜剑。剑身铸有“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”字样。吴王夫差剑已知存世量共有9柄(截至2014年5月)。1976年河南辉县出土吴王夫差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;山东平度发现的吴王夫差剑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藏;台湾古越阁藏有吴王夫差剑一把;1976年湖北襄阳出土吴王夫差剑藏于湖北省博物馆。

吴王夫差剑,的出处简介

春秋战国时期,铸剑技术有了长足进步,尤其是吴国与越国两个国家,以精湛的铸剑技术闻名。

春秋中后期,吴国开始崛起,凭借精湛的冶炼技术以及丰富的矿产资源,建立了一支实力雄厚的军队,战争年代,武器的先进程度往往能决定胜败走向,同时武器也不只是杀人工具,佩剑风尚兴起以后,武器也成了一种精美绝伦的工艺品。

各国纷纷加强武器装备,创制新式兵器,春秋时期的兵器多以青铜为主,加入少量的锡、铅、铁等元素,以此来保证剑的锋利程度和韧性,已达到刚柔并济的效果,后世出土的青铜剑中,吴国剑以优越的性能达到了青铜剑的巅峰。

吴王夫差剑,的出处简介

吴国剑种类多样,主要包括扁茎剑、短剑和扉耳剑等几种,对中原各国的兵器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,吴国剑随着时间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变化,总体上变现为剑身加长,构造血槽,刀刃改变为弧线内收,这就是所谓的“吴钩”,被士兵们认为是最优良的作战武器,吴国鼎盛时期统治者吴王夫差曾精心打造几把剑。

阖闾死后,夫差继承王位,公元前494年,夫差出兵击败越国,统一江东地区,随后挥师北上,称霸中原,夫差当政期间,吴国常年发动对外战争,以至于国力空虚,加上夫差受美色诱惑,怠慢朝政,勾践卧薪尝胆以后,国力逐渐恢复,趁着夫差没有防备,越军杀入吴国城内,公元前473年,吴国不敌,夫差自杀身亡。

夫差的青铜剑作为权力的象征,在吴国灭亡以后也随之下落不明,千年时光匆匆流逝,吴王剑陆陆续续重归视野,迄今为止总共发现了九柄。

首先就是洛阳博物馆镇馆之宝,传说这把是吴王命人打造而成,进献给周天子的礼物,上世纪90年代初,在当地的一座战国墓地中发现,吴王剑剑身略宽,剑柄方便手持,可以在实战中发挥出剑的最大功效,剑身收狭前锷、剑刃锋利无比,实战效果极佳。

根据测量,吴王剑剑身长49公分,宽2.5公分,剑身因为腐蚀原因,仅仅能看清其中的几个字,大致为:“王夫差……作其元用”七个大字,准确地预测了春秋时期的历史,不过,专家复原以后,得出剑身上原有的字为:“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”。

吴王夫差剑,的出处简介

第二把则珍藏在国家博物馆当中,1936年,安徽省内出土了一柄吴国剑,这把剑剑身更长,宽度更宽,剑身上镶嵌有绿松石和猛兽纹路,原本是古物收藏专家于省吾先生的私人珍藏,因为这把剑,于省吾先生特地写成了《双剑誃吉金文选》等传世文集。

先生去世之后,家人按照老人的意愿,把这柄剑上交给了国家博物馆。

第三把剑同样被国家博物馆收藏,1975年,一个农民在挖掘水渠的时候,无意中发现了一把吴王剑,长度可达57公分,剑身光滑,不过手柄早已残破不堪,同样刻有“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”等字样。

说来也巧,隔一年以后,再次有人说发掘出了吴王剑,这把剑是从一堆废弃铜料中发现,剑身布满猛兽花纹,剑刃锋利无比,与之前出土的铜剑一样,直接交由国家博物馆收藏。

吴王夫差剑,的出处简介

接下来说得这一把则是最离奇的一把,1966年,山东平度的一家废品收购站中,工作人员偶然中发现了一个材质特殊的剑矢,工作人员即刻将情况上报给了当地文物保护中心,经过专家仔细鉴定以后,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吴王夫差剑,谁都没有到,收废品竟然能淘到宝物,正是因为这样传奇的经历,让山东博物馆决心留住它,最终被收藏在山东博物馆,一时间让许多文博界人士十分羡慕。

同样在1966年,这次在湖北地区的一个古墓里发现了吴王剑,只不过这柄剑残破不堪,对比之前发现的品相极差,经过一番修复以后,也没有达到可以展览的地步,于是湖北博物馆保留了下来,平时也不对外展出。

第七把则在天津被发现,据说是民间收藏家捐献而来,上面的铭文清晰可见,只不过还是剑柄磨损过重,还有一把保存在安徽阜阳,最初被人提起是当地博物馆馆长的著作中,提到此剑与之前发现的吴王剑存在一个差别,那就是剑身上面:“工吴王元差自作其元用”几个字中,“工”与“元”两个字存在不同,除此以外与其他吴王剑一致。

吴王夫差剑,的出处简介

最后一把则在拍卖会中出现,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一柄,原本被收藏大家王振华购买得来,珍藏在台湾古越阁中。

专家确认这柄剑成于春秋晚期,剑身有兽纹,箍上遍布细小的凹槽,剑刃呈现弧线形,保存相当完好,时隔两千年以后,仍然锐利无比,一被发现就震惊了世界,为此故宫博物院多次邀请振华先生前来展览。

经过长时间沟通以后,王振华夫妇愿意出售,最终苏州政府出资4000余万元,从王振华先生手中收购,珍藏在苏州博物馆中,吴王剑重回故里,是苏州博物馆名副其实的镇馆之宝,也是吴文化的象征。

清代学者阮元的《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》最早著录吴王夫差剑,此剑剑身的拓本长约44厘米,圆筒状茎,窄格,剑身中部突起圆弧形脊。腊部(剑身与剑柄相交处)铸有铭文“攻吴王元差自作其夫用”2行10字。其中“夫”字与“元”字误倒。此剑最初为钱塘黄小松所藏,后为日照许印林所有,最后归潍县著名收藏家陈介祺。郭沫若《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》对此剑的铭文有考证。《小校经阁金文拓本》和罗振玉《三代吉金文存》著录同一件吴王夫差剑,腊部铸铭:“攻吴王元差自作其夫用”2行10字。形制及铭文特点与《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》所收夫差剑相同。
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