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风云人物

范蠡陶朱公,功成之后深知进退,春秋的人生赢家--范蠡

范蠡虽出身贫贱,但博学多才,与楚宛令文种相识、相交甚深。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、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,辅佐越国勾践。他帮助勾践兴越国,灭吴国,一雪会稽之耻。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,化名姓为鸱夷子皮,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。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,三散家财。后定居于宋国陶丘,自号“陶朱公”。

相传范蠡年轻时才智出众,但不修边幅,衣饰等都不讲究,表现出一副不与俗人为伍的样子。 时任宛地地方长官的文种,非常欣赏范蠡的奇才,文种多次不顾自己的身份亲自上门拜见。 范蠡被他的诚意所感动,为了接待文种,他向哥嫂借来衣帽,穿戴整齐,两人言谈非常投机,于是决定联手干一番大事业。 后来,他们一起离开楚国到新兴的越国为臣。

越王勾践继位的第三年,勾践想伐吴,范蠡劝他不要轻易用兵。 他结合越国的实际,从战略思想的高度,阐述伐吴将要带来的种种恶劣后果。 范蠡主张应重视天时、地利 、人和,遵照客观规律办事,范蠡还认为越王不顾当前越国弱于吴国,是不懂得避敌锋芒,等待时机的韬略,如此贸然进攻吴国,越国必败。越王勾践并没有听从范蠡的劝告,结果两国交战,越军大败,只剩下五千人困守都城会稽。

越国危在旦夕,范蠡建议越王用美女 、宝物和卑躬屈膝的方法来麻痹吴王。 勾践听从了范蠡的建议,派文种以美女、宝器买通吴国宠臣太宰嚭。 太宰嚭从中说和,吴王也就答应了勾践的请求,提出让勾践到吴国当人质,然后才罢兵而归。勾践在吴国当人质长达三年之久。勾践卧薪尝胆,范蠡也始终跟随左右鼓励他,实际上范蠡是处于奴仆的地位。 虽然他们经历了一个时期的屈辱生活,但毕竟克服重重危机,并为日后越国的复兴保存了莫大的力量。

范蠡由吴归国后,位居大臣首位,范蠡于是成为越王最宠幸和权势最高的大臣。 在朝臣中,越国君臣共论兴国大计。 范蠡认为土地是万物之本,农事做得好,可以生长万物,人可以各尽其用,并认为对天时的掌握和农事的进行都要适度,不可勉强,越王对他的看法很赞赏。 后来,经过休养生息,发展生产,越国果然很快就恢复了元气。

后来,吴国农业歉收,但夫差还野心勃勃地决定起兵北征,与齐晋争霸中原。吴军北上的消息传来,勾践和范蠡商议出师伐吴,越军分成三路人淮,断绝北去的吴军归路,主力从吴国南境直逼吴国都城姑苏(今苏州)。吴军大败,越军焚烧了姑苏,夺取了吴国的船只。吴王夫差闻讯后,率师南归,向越求和。

越王认为还不能一举灭吴,也答应暂时言和,暗地里却继续加紧灭吴的准备。吴国连年灾荒,物资缺乏,国库空虚,百姓生活困难,军队也在北上伐齐抗晋等战役中消耗很大,精锐丧失。 于是,越王勾践在与范蠡等重要大臣商量之后,认为伐吴的时机成熟,于是决定向吴进军。 吴军全线大败,越军三战三捷,直至姑苏城下。

后来越军再次进攻姑苏,很快打到城下 。 此次,勾践采取长期围困的战略,过了两年,越军攻破姑苏外城城门。夫差万般无奈之下,只得派使臣跪到勾践面前求和。 勾践也有些不忍心,打算接受,范蠡当即说: “君主,您忍辱受苦20多年,为了什么?现在决不能抛弃前功。” 于是回绝夫差的使臣,毅然鸣鼓进兵。

夫差看此情况,无奈之余只得自戕,吴国就此消失。灭吴之后,越王大宴群臣。 乐师们作曲歌功颂德,欢庆灭吴之功。但范蠡并没有陶醉于成功的喜悦,与勾践君臣数年,他十分清楚作为君王的勾践的贪婪本性:只爱土地,不惜臣民的死活,即使国家安定以后,也永远会向外扩张。 于是范蠡决定离开勾践,激流勇退,以保全自身。

在他离开以前,范蠡曾写信告诉文种说: “俗语说,飞鸟尽,良弓藏; 狡兔死,走狗烹。 凡物盛极而衰,越王为人,可与之共患难,不可以共安乐。 你若不走,终有一天会加害于你。” 文种不信范蠡之言,最终没落得好下场。

范蠡归隐后,隐名埋姓、辛勤耕种 煮盐经商,不久便财源大增,声名远扬。齐王听说范蠡的才干,派人请他做齐国的卿相。 范蠡不想再人仕为官,于是便将家财疏散给乡亲朋友,只带了些贵重珍宝,悄悄地举家离开齐国,又一次弃官而走。离开齐国的范蠡,辗转来到定陶。这个地方是中原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,他认为在这个地方必能发家致富,于是改名为朱公,人称陶朱公。

范蠡在这里既经营商业,有从事农业和牧业,很快就表现出非凡的经商才能。每次赚到了钱,总会慷慨解囊,济贫安危。范蠡的行为使他获得“富而行其德”的美名,他卓越的理财能力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业的楷模。

飞鸟尽良弓藏,狡兔死走狗烹。范蠡深刻明白此道理,急流勇退,保全其身。远离朝堂,济世地方,此种豁达的人生,令人感叹啊!
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