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风云人物

丘福,​丘福:靖难之役首席功臣 最后因不听劝告 十万人出征蒙古全军覆没

丘福是明朝靖难名将,行伍出身,原为燕山中护卫千户,靖难之役时屡立战功,累升至中军都督府左都督,封淇国公,位居功臣之首,后又加太子太师。永乐七年,丘福率军北伐鞑靼,轻敌冒进,中伏战死,以致全军覆没,被褫夺世爵。

​丘福:靖难之役首席功臣 最后因不听劝告 十万人出征蒙古全军覆没

明代文学家、史学家王世贞在《弇州续稿》里记载了明成祖朱棣的一句话:“辅吾成大业者,能也。”朱棣所说的“能”,不是“能人”的意思,是指一个名叫朱能的人,这人号称“拼命三郎”,是“靖难之役”的重要将领,为朱棣夺取江山立下无数战功。

朱棣登基后大封功臣,朱能被授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、特进荣禄大夫、右柱国、左军都督府左都督,封成国公,获赐免死铁券,食禄二千二百石。

一个带兵打仗的将领,能得到皇上如此之高的评价,可见此人之牛。但朱能却不是最牛的,在朱棣的功臣排位中,他“仅”列第二。有第二就有第一,那么第一是谁呢?是淇国公丘福——据《明史·朱能传》:渡江,入金川门……九月甲申论功,次邱福……

丘福,今安徽凤阳人,朱元璋老乡。丘福出身行伍,任燕山中护卫千户,老板是燕王朱棣。公元1399年,也就是建文元年,“小孩子”朱允炆贸然削藩,惹毛了最能干、实力也最强的燕王朱棣叔叔,朱棣以“靖难”为名起兵造反,丘福一出手就为老板立了一大功,与朱能、张玉率兵夺了北平九门。

所谓“九门”,是指朝阳门、崇文门、正阳门、宣武门、阜成门、德胜门、安定门、东直门、西直门,古代官职“九门提督”中的“九门”,正是指这九门。这个功劳大了去了,因为夺取这九门,等于控制了北平全城。如果说控制了北平全城,等于为朱棣的事业大厦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的话,那么接下来的白沟河之战,对于朱棣来说意义就更大了,因为此战过后,败得相当难看的朱允炆军队,再也无力对朱棣发起大规模的征讨了。

​丘福:靖难之役首席功臣 最后因不听劝告 十万人出征蒙古全军覆没

白沟河之战发生于1400年四月,丘福的对手是大将军李景隆。李景隆的来头不小,曹国公李文忠之子,而李文忠,既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,又是其养子,有勇有谋,明朝开国功臣中位列第三,年仅十九岁那年,就击败过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徐寿辉建立的天完军,多年转战沙场,战功赫赫,获封曹国公,而且是少有的、逃过了朱元璋屠刀的开国功臣。

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,老鼠的儿子会打洞,这种牛人的儿子,成色再差也有几成。何况朱允炆不惜血本,把大部分家底60万军队全部交给他,令他去夺取北平。而朱棣的军队远远少于李景隆,仅有20万马步军。白沟河流经今河北雄县、容城、定兴一带,朱棣率军于二十四日抵达苏家桥,然后循河而进,却遭到伏击,死伤惨重。把朱棣打惨的,是政府军的先锋官平安及大都督瞿能父子,他们简直是所向披靡,打得朱棣连招架之功都没有,只得撤退。

但朱棣不愧为朱棣,第二天渡河又来,不幸又吃了大亏,他的后军将领房宽部被平安部击败。朱棣毛了,带人冒着大雨般的飞箭突入阵中,虽然杀了对方不少人,却被李景隆从背后包围了,来了个前后夹击,打得朱棣狼狈不堪,“三易其马,矢尽挥剑作战,几被瞿能所获”。丘福率领精兵直捣对方中坚,一举扭转战场形势,转败为胜,使朱棣的燕军最终干掉李景隆二十多万,并致李景隆率余众逃往济南,朱棣这个号称“史上唯一造反成功藩王”的人生履历表,定将改写,明朝的历史,也将改写。

因为此战的胜利,对朱棣的意义太大了。此战重创了建文帝的军队,建文帝从此再也未能组织起足够的力量对朱棣发起大规模反击,开始走下坡路,而朱棣则由此转守为攻,掌握了战事上的主动权。在接下来的夹河、沧州、灵璧等战役中,丘福一直担任前锋,基本上没败过。

​丘福:靖难之役首席功臣 最后因不听劝告 十万人出征蒙古全军覆没

1402年六月,朱棣占领南京,登基称帝,丘福升任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,后又授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、特进荣禄大夫、右柱国、中军都督府左都督,封淇国公,获赐铁券,子孙世袭。朱棣的开国功臣中,丘福排名第一。丘福的功劳主要是战功,他能立下这么大的战功,当然靠的是能打,所以当永乐七年朱棣北征鞑靼时,一开始就把丘福推到了最重要的位置,任命他为总兵官,佩征虏大将军印。

朱棣想一劳永逸地解决北方边患问题,所以一开始就用了一个最能打的人。朱棣派给他的“助手”,也都是能征善战的牛人,比如武城侯王聪、同安侯火真、靖安侯王忠、安平侯李远等。不知丘福之前是否有轻敌的毛病,反正出发之前,朱棣一再叮嘱丘福不要轻敌:“兵事须慎重。自开平以北,即不见寇。宜时时如对敌,相机进止,不可执一。一举未捷,俟再举。”

朱棣的意思是,打仗这种事开不得玩笑,你到达开平以北之后,哪怕看不到敌人,也要随时做好迎敌准备,没有敌人也要像有敌人一样,而且要相机行事,千万不可固执己见,如果一战未能获胜,那就宁愿撤退也不要死拼,等下一仗。虽然再三嘱咐,朱棣还是不放心,大军出发后又连下诏令,反复提醒丘福说,以前军中有人说敌军是渣渣,搞定他们很容易,那都是放屁,你可千万别信,千万要记住我的话,照我说的去做。

​丘福:靖难之役首席功臣 最后因不听劝告 十万人出征蒙古全军覆没


按理说,领导再三交代,丘福应该铭记在心,依言而行,没想到一到鞑靼,丘福就撇下大军主力,或者嫌主力走得慢,他亲率一千多人先行。还好,在克鲁伦河以南碰到的,只是鞑靼游骑,自然不是他的对手。鞑靼人果然不经打!看来从前军中的所谓谣言,并非没有道理,陛下啊陛下,您胆儿也太小了,今天您若在场,亲眼所见鞑靼人如何被我打败,想必就不会有临走前那多此一举了吧!他也许忘了,这只是鞑靼人的巡逻兵!

渡过胪朐河后,丘福又轻松地胜了一仗,还把鞑靼人的尚书抓了活口,问他们老大本雅失里的去向,那个尚书说,我们老大听说您的大军来了,吓得屁滚尿流,往北边逃走了,不过没走多远,离此最多三十里,马上追还来得及。这是骗他的,连手下都觉得孤军追敌太危险,等大军到了再说,何况我们现在还不知道敌人的虚实,这家伙的话信不得,丘福却深信不疑,坚持让鞑靼尚书做向导,让他带路“直捣敌营”。那以后连续两天,鞑靼人都跟他玩儿诈败,一步一步把他往坑里引。

部将李远预感到了什么——老大我怎么觉得不对头呢?我怎么觉得,鞑靼人在给我们挖坑呢?咱们这样轻信俘虏的话,孤军深入,是不是很危险?咱们不能再往前走了,不然就会上当受骗。丘福冷笑一声,你说什么?不往前走,难道往后走?李远说后撤也不行,敌人趁机掩杀怎么办?最好的办法是原地不动,结营自固,等待我军主力到来。

丘福又冷笑一声,原地不动?敌人来攻怎么办?李远说好办,咱们白天扬旗伐鼓,并出奇兵主动与之挑战,晚上则燃炬鸣炮,虚张声势,这样敌人就搞不清咱们的虚实,就不敢贸然进攻,等我军主力一到,就全力收拾他们,只有这样才不会有危险,不然别说打胜仗,不被包饺子就算不错了。

然后他又提醒丘福:当初陛下怎么跟您说的?您不会这么快就忘了吧?不提陛下还罢,一提陛下,丘福反而火气更大,陛下那话,分明是小看我嘛,你们以为陛下真的担心我轻敌?分明是小瞧我,担心我不是鞑靼人的对手,你们这帮傻瓜,这个都看不出来!我今天就要让人看看,我到底是不是鞑靼人的对手!除了李远,部将王聪似乎也是“傻瓜”,也极力反对丘福轻敌冒进。就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,反对的人越多,丘福越是固执,越是火大,他厉害喝道:“哪个再啰嗦,定斩不饶!”

​丘福:靖难之役首席功臣 最后因不听劝告 十万人出征蒙古全军覆没

吼完这话,他也不管效果如何,率军疾驰,无可奈何的诸将,只得赶紧跟在屁股后面。结果,正如那些“傻瓜”预料的那样,鞑靼人之前的示弱,果然是个圈套,他们把明军引入一个有利地形,大军突然杀出,把明军围得铁通一般,怎么突围都无济于事。结果王聪战死,丘福与李远、王忠、火真等人被俘遇害,这支孤军全军覆没。

朱棣闻讯,气得半天说不出话,丘福啊丘福,你到底长没长耳朵啊,临行前朕对你苦口婆心说的那些话,你怎么就一句也没听进去呢?你若是听进去了半句,也不至于这么惨啊!丘福虽然死了,也是为国而死,但死得并不光彩,所以他死后,不但未能得到表彰,反而被剥夺了世袭爵位,全家被流放海南。

而丘福之死,并非损失了“开国第一功臣”和一千多精兵那么简单,还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。据《明史·丘福传》,丘福全军覆没后,朱棣“以诸将无足任者,决计亲征”,而朱棣的先后五次御驾亲征,不但都未能搞定漠北的蒙古残余势力,还在第五次亲征中,病死在撤军途中。朱棣一死,也就意味着他开创的“永乐盛世”的结束,虽然之后还来了个“吏治清明,经济发展,社会稳定”的“仁宣之治”,但明朝总体上是走在了下坡路上,以至于一代不如一代。

标签: